两会前再现封控荒诞剧,北京楼宇露台遭封门禁足

2025年全国“两会”尚未召开,北京却已提前进入“维稳”模式。近日,网传一张照片显示,北京海淀区某栋楼房的露台大门被警方贴上封条,同时张贴通知称,“按照北京海淀区东升派出所的要求,自2025年2月11日起,5层露台将贴封条开始封闭”。
这一操作迅速引发舆论热议,许多网民质疑:封控防疫刚过去,维稳封门就接上?从曾经因疫情防控而被强行封闭小区、街道,到如今“为两会维稳”而封锁楼宇露台,政府的治理逻辑似乎仍未改变。但这一次,连公开理由都省略了
封锁露台何意?维稳再度泛滥
从官方通知来看,此次封锁并未明确说明原因,仅表示“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显然并非临时措施。考虑到封条上盖有公章,并明确提及“派出所要求”,这一举措很可能是“两会维稳”的一环。
近年来,每逢全国两会、重要政治会议或敏感纪念日,北京等地都会加强维稳管控,甚至出现过访民、异见人士被“旅居”或被软禁家中的案例。如今,当局的管控措施已经扩展到一般居民的露台,甚至不再需要合理借口。
从疫情到政治,“封”字当道
从2020年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年的封控治理,无论是社区出入管理、健康码制度,还是大规模的封城,都让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疫情结束后,许多封控手段并未完全退出,而是变成了“维稳工具”。如今,露台门都能贴封条,下一步是否会封住窗户?封住楼道?
公权力无度扩张,人民自由何在?
这一事件的离谱之处在于,政府可以随意限制公民的正常生活空间,而无需任何正当理由或法律依据。如果居民需要使用露台,是否必须先向警方申请“解封”?当政府可以任意封闭一个露台而不必提供任何正当解释,公民的自由还剩下多少?
结语:封锁的不只是露台,更是社会自由
从封锁城市到封锁个人空间,这种趋势不仅仅关乎一个露台的门是否能打开,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自由空间是否正在被一步步蚕食。如果封控手段可以如此随意地应用,那么未来,政府是否还能随时找个理由封闭更多公共与私人空间?
这不仅是一个露台被封的荒诞故事,而是整个社会治理逻辑的缩影:当权力没有边界,人民的自由也将不复存在。
作者|杨毅力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