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仲才去世:中共官员的“革命一生”究竟是谁的荣耀?

2月25日,中共官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仲才去世,享年92岁。党媒迅速报道,中央领导“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哀悼,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悼念仪式随即展开。这种场面在中共官场屡见不鲜,每一位曾在体系内身居高位的官员去世,都会被冠以“革命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高尚辞藻,而实际情况往往与此大相径庭。

马仲才的仕途:党国体系的典型产物

马仲才从1953年加入中共,至2003年离休,经历了中共体制内官员的标准化成长路线:从山东工学院的教师起步,历任莱芜钢铁厂各级领导,再到德州地委书记、山东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最终在权力金字塔的中层停留直至退休。这样的履历,看似充满“奋斗”,实则是依附党国体系、迎合政治需求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塑造为“人民公仆”的官员,往往掌握着巨大行政资源,操控地方政治经济,却很少真正为底层百姓谋福利。相反,他们在职期间,多数时间花在维稳、执行中央意志、维护党的统治,至于人民是否真的受益,反而成了被忽略的细节。

“革命一生”:谁的荣耀,谁的牺牲?

党媒在悼念文章中强调,马仲才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但回顾他所在的时代,山东经历了文革浩劫、经济改革的剧烈动荡,以及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农民困境、基层腐败等问题,山东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未因这些“革命官员”的存在而大幅改善。

相反,在他任职期间,山东曾发生多起民生侵害事件,尤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强拆、征地、贪腐问题频发。地方政府往往以“发展经济”为由,牺牲普通人的土地和住房权益,这些政策的决策者,正是如马仲才这样的地方高官。而在他们去世时,党媒却一再强调“奉献”“奋斗”,只字不提普通人的伤痛。

中共的政治悼念:权力体系的自我表彰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类悼念仪式的真正目的——它们不是为了纪念某个官员的个人贡献,而是党对自身体系的再次加冕。马仲才的遗体告别仪式,不仅是对个人的送别,更是一次对中共权力结构的忠诚宣誓。

中央领导、全国人大、山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多个机构纷纷“表达哀悼”,实际是对整个党国体系的维稳和巩固。普通百姓是否会真正哀悼这样一位官员?恐怕更多的是无感,甚至对这些高官在职期间的施政遗留问题依旧耿耿于怀。

人民的困境,谁来哀悼?

在这样的悼念新闻中,最缺失的声音是人民的声音。在中共的宣传逻辑下,人民被迫接受某个官员的去世是“国家的损失”,而他们自身的生死苦难却无人问津。每年死于拆迁、因冤狱枉死、因上访受迫害的普通人,哪一个得到了如此高规格的“哀悼”?

山东访民、被强拆的居民、因地方政府腐败而家破人亡的无辜者,谁又会为他们举办告别仪式?他们的苦难甚至无法登上党媒版面,官方一边高调纪念官员,一边封杀揭露地方政府恶行的报道,这种讽刺,才是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

结语:不被人民认可的“丰功伟绩”终究只是幻影

马仲才的“革命一生”,对于党国体系而言,是一场完美的叙事,但对于人民而言,却可能只是另一位与他们毫无关联的官僚人物。中共官员的离世往往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悼念仪式,但这样的悼念,除了强化权力结构、向官场内部传递忠诚信号外,对人民来说毫无意义。

在一个真正尊重民意的社会,官员的去世,评价权应属于人民,而不是由一套自我表彰的体系来决定其历史地位。马仲才的悼念,只是又一场党国宣传的例行公事,而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对那些为人民发声、为民请命者的悼念,而不是权贵的自我庆典。

作者|山东难民
编辑|钱杉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