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维稳先行。3月2日,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北京调研全国两会期间的通信、网络安全及无线电保障工作,并强调要确保“通信服务高质通畅、网络安全加固守牢、电磁空间安全有序”。然而,在这场高调的“安全保障”行动背后,隐藏的却是中共对网络言论的进一步封锁与信息控制。

两会期间网络维稳: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中共两会历来是官方严控舆论的敏感期,每年此时,网络屏蔽和言论审查的强度都会空前加强。李乐成此次调研的“网络安全保障指挥调度平台”表面上是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实则是强化网络审查的又一重工具。从关键词屏蔽、社交媒体限流,到实时监测并封锁异议声音,这一整套信息控制手段,正是中共用以维持统治的重要工具。

在两会期间,大量社交媒体用户发现,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言论审查更加严厉,许多涉及政治、社会问题的言论瞬间“消失”,甚至连转发和点赞敏感内容的用户也可能被封号。这些行动的幕后操盘手,正是工信部等中共网络监管机构。

7×24小时值守:网络“护航”还是信息监狱?

李乐成在调研时特别强调,要“7×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问题隐患动态清零”。表面上看,这是在维护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实际上则是在建立更全面、更高效的实时监控体系,确保异见信息无法传播、异议人士无法发声。

近年来,中共不断强化网络监控手段,依赖人工智能审查、海量数据分析、实时内容过滤等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审查系统。所谓的“动态清零”,不仅适用于防疫政策,更成为了中共对言论自由的最新镇压手段——任何被官方认定为“不稳定因素”的言论,都将被迅速“清零”。

工信部的角色:监管产业还是政治打手?

作为主管全国信息化和通信行业的政府部门,工信部本应专注于提升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产业创新。但在中共的政治体制下,该部门的首要任务已不再是服务于社会经济,而是沦为政府维稳的工具。

从网络封锁到舆论管控,工信部的职能越来越偏向于政治镇压。近年来,该部门积极参与推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为政府监控网络言论提供合法外衣。同时,它还频繁施压科技企业,要求其配合政府审查机制,进一步限制公民获取自由信息的渠道。

李乐成的维稳履历:从辽宁到工信部

李乐成履新工信部前,曾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主导了多项经济政策,但在言论管控方面的表现同样引人关注。辽宁作为中国经济下滑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爆发了多起工人抗议、企业倒闭潮等社会事件,而当局的应对手段始终是封锁信息、压制舆论。李乐成此番调任工信部,或许正是基于他在维稳方面的“丰富经验”。

这次调研检查,不仅是对全国两会期间言论管控的提前布局,也显示出中共对网络审查的高度重视。未来,随着李乐成全面掌控工信部,网络审查和信息封锁的力度恐将进一步升级,中国互联网的言论自由空间将更加逼仄。

邪恶本质:高墙加固,人民失声

在官方话术中,“网络安全”往往被包装成保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但实际上,它早已成为当局箝制舆论、剥夺公民知情权的武器。李乐成的履新,意味着中共在信息控制领域又添一位铁腕执行者。两会期间的“网络安全保障”行动,不过是新一轮言论封锁的前奏。

在这样的体系下,中国网民的声音被进一步消音,信息的流通被严格限制。面对这样的“高墙”,人们更应意识到,真正的网络安全,不是官方操控下的信息封锁,而是公民能够自由表达、获取真实资讯的权利。

作者|李鼎
编辑|钱杉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