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拍摄于河南某城市街头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快速传播。画面中,一名女子被多人控制在地,双手被手铐反铐,情绪激动但言语清晰地高喊:“我没病!”“我是思维正常的!”随后,她在挣扎中被抬上担架,并被送入一辆救护车。全程无医疗评估,无司法手续,亦无家属陪同。

事件在沉寂的舆论场掀起波澜,公众不禁追问:是谁决定她“需要急救”?手铐从何而来?急救车是否成了新的“清除工具”?更深一层的问题在于:当一个清醒公民在街头被以医疗名义强行带离,我们是否已经站在了制度滥权的临界点?

现场回放:医疗外壳下的暴力执行

从广泛流传的视频可见,事件发生于城市主干街道,女子着普通衣物,被三名穿着白大褂的人员围控,另有一名黑衣男子在现场主导操作。该女子被摁倒在地后反铐双手,情绪激烈地进行反抗,并明确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我没病!”“我是思维正常的!”

在无任何评估或说明的情况下,这名女子被几人强行抬上担架、装入救护车带走。围观群众虽有质问“她没病你们凭什么抓她”,但无人干预,整个过程迅速、沉默、冷漠。

《今日质疑网》调查组指出,现场执行中的白大褂人员未见进行任何医学判断动作,也未出示急救证明。而那名未穿制服、却起主导作用的黑衣男子,更被认为极可能为街道维稳系统协作人员或公安协警。至于救护车的隶属单位、任务授权、女子身份背景,官方至今未发布任何公开信息。

白大褂与手铐:从医疗到维稳的系统重叠

“手铐不是医疗工具,急救不是强制控制。”这是公众对该事件最直接的判断。《今日质疑网》指出,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已被制度化的“非公开控制流程”:身穿白衣者提供合法化外壳,便衣人员执行实际操作,程序性合法、操作性暴力。

在多个城市治理实践中,医疗与维稳系统正逐步形成一种“隐性联合”:当“情绪不稳定”“行为激烈”“可能扰乱秩序”等标签被贴在某个人身上时,地方综治、街道、医院等多个系统将共同作用,通过非司法程序完成对个体的“处理”——精神病认定、强制送医、长期监控,成为常态工具。

此类“联合机制”常以“人民调解”“心理危机干预”或“社区紧急响应”名义运行,其背后的实际效果,是在不公开、不透明、不受法律约束的状态下,完成一次对公民自由的干净剥离。

“精神病化”不是新现象,是制度旧工具的升级滥用

河南街头的这一幕并非孤例。过去十年内,“被精神病”早已在中国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隐形惩罚方式。多起知名案例(如山东访民孙凤梅、北京举报者吴玉章)均显示:在个体言论、维权或举报行为被视为“威胁”后,相关人员被迅速诊断为“精神异常”,强制收治,家属被阻止探视,案件最终悄无声息地消散于舆论盲区。

《今日质疑网》长期追踪“精神病标签滥用”问题发现:该制度滥权之所以能长期运行,一方面是法律对精神病判断权的缺乏有效监督;另一方面,是政法与医疗系统之间制度性协作的“灰色地带”,在实践中极易滑向打压工具化。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一旦“精神病”标签落地,个体几乎失去了所有辩护能力。法律不介入,媒体难进入,家属受限探视,一纸内部文件,便可让一个活人“合法消失”。

当前回应缺席,制度问责必须启动

截至发稿,该事件尚未见地方卫健委、公安机关或涉事医院作出回应。女子身份、事发地点、行动依据等信息均未公开透明。《今日质疑网》呼吁,针对该事件,至少应立即启动以下问责程序:

  • 调查执行人员身份及所隶系统

  • 调查救护车所属单位及任务来源

  • 核实女子是否有诊断证明或司法授权文书

  • 调查是否有家属授权知情流程

  • 对参与单位进行合法性评估并公开结论

如上述环节全部缺失,则此案应被定性为“非法控制公民人身自由”的严重违法事件,并追究相关人员与主导系统责任。

制度警示:

《今日质疑网》认为,这起事件的关键不只是“谁做了什么”,而是“这个系统如何允许它被做出来”。当医疗、维稳与公安系统形成共谋关系,任何一个“不听话的人”都可能在几分钟内从街头“被带走”,并合法失踪。

我们必须再次强调:急救不是维稳手段,白大褂不该成为压制工具,诊断不能取代判决,医疗系统必须与政治清除划清制度边界。

今天这位女子被抬走,明天也许就是那个举报非法拆迁的老人,或那个仅仅发了一条微博的普通人。制度的危险,不在于它“看起来正常”,而在于它已经习惯把控制当作“秩序”的组成部分。(撰文|李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