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闭眼、平台闭嘴】实名举报华为余承东疲劳驾驶,结果被删帖封号!

如果法律在某些人面前要打折,那对普通人来说,它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2025年5月26日,一段拍摄于深圳街头的视频被迅速传播。镜头中,一辆正在行驶的黑色车辆内,男子闭目靠坐,被路人拍下后大喊“余总睡着了?”,随后对方摇下车窗挥手微笑回应。这名“余总”,正是华为终端CEO余承东。
图一:余承东闭眼驾驶现场图
在正常的法治环境里,这段视频该引发的,是警方对是否疲劳驾驶的调查,是公众人物是否以身作则的讨论。但在中国的现实图景中,剧情却反转得荒唐至极:举报者被封号,申诉失败,舆论被平台“OTA”沉底,连举报都成了一种“越界”。
一位认证博主实名举报余承东涉嫌疲劳驾驶,引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指出这属于违法行为,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然而,她的举报帖不到几个小时即被平台删除,账户被限流,后续申诉通道直接“提交失败”。整个过程不留一丝解释,不给任何复议可能。
图二:举报人控诉删帖的博文截图
删帖速度之快,封号手法之狠,仿佛举报者才是那个违法的人。
她无奈发文质问:“平台到底是在执行法律,还是在服从权力?我举报违法,平台却把我当违法者处理,难道天子犯法真的也要免于责罚?”
图三:申诉失败界面+网友评论截图
而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公众人物因交通、生活等问题被“特权护体”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从“明星酒驾被维稳”到“领导子女飙车无责”,法律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摆设。如今,一个视频里闭着眼的“余总”,成了对整个网络空间审查机制的一次揭底——不是不能管,是不敢管;不是没人举报,是没人能发出声音。
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平台为何在此刻充当“删帖机器”?是谁给了某些人“举报豁免权”?普通网友依法行使监督权,竟反被系统清除,这不是平台“中立”的失败,而是公权与资本共同制造的一场言论围剿。
你可以在街头拍下醉驾者、偷盗者、打人者,但你不能拍下一个有头衔、有光环、有资源的人哪怕是“闭一下眼”。
谁在为特权筑墙?又是谁,把法律踩在脚下,把举报人踢出系统?
而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公安机关至今未对视频中驾驶状态作出任何回应,仿佛视频只是“娱乐内容”,不涉及生命与安全。当平台成了“护卫队”,当执法部门成了“看客”,所谓“交通安全”不过是一句喊给老百姓听的口号。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明确规定: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属于违法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但在现实中,这些法律是否还对“某些人”有效,似乎要靠网络能不能转发、平台会不会删帖来决定。
我们必须强调:这不是一起“网友较真”的小事,而是一起“公权冷漠+资本护体+舆论被封”的系统样本。它赤裸裸地告诉我们:今天你举报“余总”被封,明天你举报谁,都可能被消失。
法治社会的底线,不该由平台决定;公共安全的监督权,不该因人设限。
一个疲劳驾驶的闭眼瞬间,最终让我们看清了整套体制的装睡姿态。(撰文|方铭星)
